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打造衡阳一流营商环境

发布时间:2020年11月03日       来源:衡阳日报      阅读:135次

 忙碌的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服务窗口   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 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服务市民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一手抓疫情防控,一手抓政策兑现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开展“热线问政”活动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 

■文/本报记者   罗文鹏   通讯员   周乐天   图/本报记者   王   翟

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、第一财经研究院等智库联合发布的《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》(2020年)显示:衡阳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名列第80位,较2019年上升5位;“一件事一次办”跨域通办获“2020年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”;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获2019年度全省先进;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进入全国前20强,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热线“先锋”奖……

近年来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持续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扎实推动“一件事一次办”和“互联网+政务”改革,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,优化营商环境按下“快进键”,全市企业运营成本持续降低,市场活力不断激发,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为强劲。

“打造比肩沿海地区的一流营商环境。推动‘四到’‘四零’服务成为衡阳标签,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。深入推进‘放管服’改革,全面建立政务服务代办机制,打造‘一件事一次办’和‘互联网+政务’改革升级版。”7月28日,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衡阳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》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指明了方向。

对标“一流营商环境”目标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激活改革“引擎”,开启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。

从“一次办”到“跨域办”,服务效能大提升

衡阳融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董慧珊只跑一趟,就成功办到了工程规划许可证,这让她感到非常意外。“以前办个证件,起码要一个星期,除了要跑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市政务服务中心,还要在住建、城管等几个部门间跑好几趟甚至十几趟。”董慧珊说。

除了少“跑路”,办证服务的高效率,也让董慧珊感叹不已。她在网上提交了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办证申请,没多久就接到了市政务中心“一件事一次办”综合窗口工作人员李超的电话,当天就通过了审核。第二天,工程规划许可证立马就办好了。

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动的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改革,让董慧珊1.5个工作日就搞定了所有事,证件出来后还快递送到了公司。这份服务的轻松感和高效率,给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助力,也是改革带来的最真切的获得感。

“我要办工程规划许可证”属于去年落地的两批220项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事项。通过打造“一次告知、一次申报、一次受理、一次办好”的“一次办”闭环流程,220件事项的办理环节减少49.8%,办理时间减少75.5%,群众跑动次数减少79.7%,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,满意率达到99.9%。

让数据多“跑腿”,让群众少跑路。今年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改革的升级版“跨域通办”,出台《衡阳市推进“一件事一次办”跨域通办改革工作实施方案》,发布100项跨域通办事项清单,逐项编制了办事指南,统一事项办理标准化:即统一受理资料、受理环节、审批时间等,施行“异地受理、属地办理”。

在“跨域通办”模式下,群众可以选择就近的办事大厅(便民服务中心)进行业务办理。10月16日,常宁人谭超群在衡山县白果镇政务大厅申请办理老年证,材料预审通过后,工作人员将信息录入湖南省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一体化平台,常宁市卫健局业务人员通过平台审核材料并立即做出了办结操作。几分钟后,白果镇综窗人员将老年证打印出来,并加盖钢印,当场递到谭超群手中。

“没想到,在异地就能办理户口所在地的事,再也不用大费周折的跑回老家办事了。”拿着还留有打印机热度的老年证,谭超群开心地朝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。

目前,衡阳市、县(市)区已全部实现100项事项跨域通办,乡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已实现第一批37项事项跨域通办,其余事项正在抓紧落实。

“政务服务的衡阳效率、衡阳速度,擦亮了衡阳营商环境这张名片。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我市持续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通过审批项目分类管理和流程再造,审批环节精简64.5%,审批时限提速82.4%。

“老大难”转变为“拿地即开工”,项目建设大提速

“从签订项目协议到取得施工许可证,只用了25个工作日,这在以往可至少需要半年时间。”衡东县经开区超白光伏玻璃、超薄电子玻璃项目负责人曹银祥说,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,为项目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。

这样的高效服务,有赖于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“先建后验”新模式。衡阳在全省率先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涉及的四个阶段创新整合为“四件事”,纳入“一件事一次办”改革事项目录,并率先推行工业项目“先建后验”承诺制改革,实现工业项目“拿地即开工”。

作为试点县,衡东于2019年11月5日印发了《衡东县试行工业项目建设“先建后验”审批服务模式实施办法》,力促工业项目早落地、早开工、早投产。

超白光伏玻璃、超薄电子玻璃项目要实现“先建后验”,首先必须通过入园(经开区)预审,然后与衡东县政府签定正式投资协议等合作文件,提交“先建后验”申请并由行政审批部门审核、办理手续。2019年11月28日,该项目顺利取得“先建后验”施工单,成为第一个享受到政策红利的工业项目。如今,项目工地一派忙碌,各项建设加班加点地进行着。

按照“能减则减、能合则合、该下放则下放”的原则,我市共取消、合并、调整24个设计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环节,比如取消绿化方案审查、社会投资项目招投标等。这不仅为“先建后验”打开了政策通道,也大大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。

针对工程建设领域审批事项多、时间长、手续繁杂的“老大难”问题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通过统一审批办理流程、统一信息数据平台、统一审批管理体系、统一监管方式,出台《衡阳市工程建设项目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施意见》《衡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“红黑名单”管理制度》等制度文件,实现了项目审批全流程“规范化、系统化、标准化”运作。

为提高工业项目审批效率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还提出了“审批前主动跟、审批中全程代、审批后跟到底”的办事原则,在全省率先成立项目建设代办服务中心,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,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、协调和代办服务,全程当好项目落地“保姆”。

今年春节前后,是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期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坚持服务“不打烊”,做足防控措施,春节假期结束后立即恢复正常运行,全力服务各行各业复工复产,确保项目推进不减速、不断档。1月至10月中旬,全市复工复产政策兑现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事项累计办件8836件,惠及企业(个人)8842个,现累计惠及额度(减免税费额度、缓交额度或返还额度等)约12.55亿元。

“12345 有事找政府”,便民服务“一线牵”

“老铁路文化宫至衡阳运输机械厂路段,各类电线电缆距离地面过低,出入厂区的车辆极易碰到悬空的电线造成周边通信故障,希望相关单位对电线架设高度进行调整。”4月3日,衡阳运输机械厂的运输负责人谢女士拨打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,反映了这个令他们感到棘手的问题。

很快,热线受理工单派发至各运营商(移动、联通、电力、有限、国防光缆)、国网供电公司以及珠晖区政府、街道、社区。热线督办事务科工作人员也奔赴现场核实,深入调查、耐心督办,协调各方移除、拉高线路,终于成功解决了谢女士反映的问题,得到了周边市民的一致好评。

“12345,有事找政府。”这不是一句宣传语,而是市民心中的真实口碑。今年6月,市民蒋先生被路面光缆井溢出的缆线绊倒摔伤,向12345热线反映后得到满意的赔付;市民杨先生反映船山大道与光辉街交会处(南北方向)绿灯时间太短,12345热线向交警交办后,立即调整到位;市民洪女士咨询疫情期间电费优惠政策,国网衡阳供电公司通过“热线问政”当场给予解答……

自2014年政府服务热线正式开通以来,“12345”不再是一串简单的数字,作为公众服务平台,它是一条连起政府与群众的纽带。从柴米油盐,到社会管理;从政策咨询,到投诉求助;从个人问题,到中心工作。事件不论大小,只要拨通12345,都能第一时间进入直管快办程序。

12345热线已整合12条部门热线,与110、120对接联动,受理“书记、市长信箱”群众诉求。仅2019年,全市12345政府服务热线共受理市民诉求43.5万件,日均1191件,按时办结率达到99.5 %以上,回访满意率达到99 %以上。

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,热线平台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及时妥善处理疫情诉求,为市委、市政府决策当好参谋。牵头组织“复工复产政策解读”活动,邀请14个市直单位相关负责人到热线大厅现场接听来电,解答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企业、群众强烈反响。

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实现“一网办”“指尖办”

10分钟办好老年证,1.5个工作日办好工程规划许可证,25天完成项目签约、拿到开工许可证……这样的案例,每天都在真实发生。

市政务服务中心共有272个办事窗口,日均接待人数超过2500人次、办结事项超过2000项 。如此高效率、庞大的业务量背后,是海量的大数据在提供支撑。

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于2019年6月启动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,破除信息壁垒,构建信息共享、交换、开放的数据枢纽。目前,该中心对接了全市23个部门的业务系统,采集了包括营业执照信息、纳税信息、公积金信息、不动产登记信息、预售许可证等热点信息资源目录300余条,接入国家部委32个数据接口、省直部门7个数据接口,共汇聚数据5亿余条。

有了大数据的支撑,“让数据多‘跑腿’,让群众少跑路”得以变为现实。不过,光有大数据也不行,必须有一个“智慧的大脑”来“运筹帷幄”,指挥、调度海量数据为民办实事。
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一体化平台政务云(简称政务云)就是这个不可或缺的“智慧大脑”。政务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,委托衡阳电信搭建,于2019年11月正式运行,全市各委办局业务系统都逐步向政务云迁移。

政务云为数据“跑腿”搭建了一条“高速公路”,并通过云计算技术赋予其过人的“智能”,能轻松地完成全市电子政务资源统一管理、系统统一运维、数据统一承载、业务统一运营。

如今,“智慧大脑”也赋能手机端,帮助群众从“一窗办”转变到“一网办”“指尖办”。全市220个“一件事一次办”事项办理接口全部集成到“衡阳群众”App办事服务模块,指尖操作让业务办理变得更加轻松简便,将“一次办”推进得更为深入。这也意味着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在衡阳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。

不仅是城市,随着今年基层公共服务“一门式”全覆盖工作的推进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的触角也延伸到农村的千家万户。目前,电子政务外网联通全市2767个村(社区),实现了100%全覆盖,劳动就业、社会保险、社会救助、医疗保障、城建、涉农补贴、农用地审批等44项民生服务类事项,统一下沉到村(社区)便民服务中心受理和办理,真正做到一件事“马上办、就近办、一次办”。

政务服务“智慧运行”的经验,还不断应用到智慧城市建设上。在运维管理好“数字衡阳”的基础上,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积极参与“雪亮工程”、“数字环保”、“智慧应急”等项目建设,努力让城市管理更加精细、更加智慧。

面对新时代、新机遇、新要求,立足高起点、高标准,市行政审批局正抓紧推进“智慧城市”的“十四五”规划编制工作。未来,政务服务将被赋予更多“智慧”,愈加成为优化营商环境、解放生产力、提高办事效率的“关键招”,将更好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、现代产业强市和最美地级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。